• 谁配享用“最后的晚餐”?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2-10 12:07:03
    文章录入:网友(None)
  • 在WTO头3-5年的过渡期内,一种关起门来独享“最后的晚餐”的心态,将普遍弥漫在电信、金融等领域,影响民企的进入步伐

    马年开头,有件事总觉着不对劲。

    年初,中国首富刘永行到山东聊城,花15亿元收购了一个地方国有热电铝企业51%的股权,奇怪的是,他同时还郑重其事地宣布,将由此选择制造业作为东方希望集团的“第二主业”。要知道,在2001年,他和其他一些民营企业家,或明或暗表达过自己进军金融业的梦想。刘永行20年辛苦打拼,从四川到上海,从农业到地产到金融,为什么现在回头选择了制造业?为什么到一个不怎么发达的地区、选一个看上去不怎么有前途的产业、和一个中等规模的地方国有企业合资,开始自己的“第二主业”?

    那一天,我认真地向刘永行提出上述疑问,没想到刘的回答很简单:匹配。中国人做制造业既感实在又有比较优势。这个企业是在小地方,正因此政府的支持力度大;它在老行业,与老本行饲料业有限相关,可以资源综合利用把原来浪费掉的东西变成利润;它的规模在国内同行中不算最大,但管理上正好与我们容易衔接——一句话,它正好与我们匹配。

    刘永行自己这么说,有他的考虑算计,也符合他一贯谦逊朴实的本色。但他做金融“不匹配”吗?什么是民企“匹配”的行业?他们一群民营企业家做民生银行,不是做得挺好吗?在加入WTO的短暂惊喜后,民企能否真正获得给予外资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进入金融、电信等垄断性的非制造性的行业,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认真看一看,民企最近在突破经营领域的尝试上,还真不怎么顺利。刘永行、刘永好兄弟在2001年都有跃跃欲试进入金融业的打算,现在好像都不见动静;张宏伟前几年苦心经营想通过入主吉通进入电信,但人算不如天算,这次电信大重组全国的国企巨无霸一起下水,他那点“民间投资”能安全收本就算幸运;至于2000年底很是热闹过一阵子的4家新民营银行,一直停留在始作俑者学者徐滇庆的案头和媒体纸上,至今不见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在汽车这个最传统不过的制造业,WTO的到来并没有自然而然给李书福、仰融带来他们预料中的许可证,李书福的吉利最后意外拿到了许可,但里面还有一个黑色幽默:在一连串的挫折后,李书福本以为无望,所以此前已经花2400万元买了一个“壳”走曲线,谁知公告下来他一下子拥有了两个牌照,多花了2400万,真有点哭笑不得。

    这几个民营企业家的不顺利,可能是暂时的个别的现象。乐观的人相信,大势所趋,WTO后民企终将托外企的福,一起享受“国民待遇”。我同意这一大判断,但是,我还有另外一个小判断:在WTO头3-5年的过渡期内,一种关起门来独享最后晚餐的心态,将普遍弥漫在电信、金融等领域,影响民企的进入步伐。

    是的,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却不对国内的民间资本开放,在国民情感上怎么也说不过去,弄不好会担“宁赠友邦,毋与家奴”的骂名,所以已有“今后凡对外开放的项目先对内开放”的精神。但也有人研究,说2002年经济工作的8大要点中,在社会投资方面强调利用外资,没有包含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的意思。是非大义要讲,但其实更多是一种极其现实的利益考量在起作用。在国有汽车商和政府产业主管对李书福等民企的冷漠和顽拒下,潜含着这样一种利益考虑:国家十几年辛苦谈判拿其他利益换来的宝贵的5年过渡期,应该关起门来让国家队享受“最后的晚餐”,国家过去50年在汽车业里的巨额投资还没有收回,岂能让民企进来分一杯羹?

    这种心态,不好明说出来,更常见的说法是:在这些资本、技术密集领域,民企的实力太小,积累不够,即便进入了,也无法和跨国公司竞争,甚至会增加行业风险,不如集中力量先保证基础较好、经过重组改制的“国家队”。 

    那些有志尽快进入垄断性领域的民营企业家,应该明白这些话背后的利益潜台词,回过头来多琢磨琢磨刘永行的“匹配观”。在这种大背景下,只有那些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才有可能虎口夺食,分享WTO最后的晚餐。



    作者:牛文文 来源:《中国企业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