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过了两个月,赵斌(化名)还是难以摆脱大权旁落后的失落感。
作为一家中型券商主管投行的副总裁,赵斌曾经挥刀带领这家券商的投行部门一路奋进,即使在今年复杂的市场中,这家券商的首发(IPO)项目数量也跻身前30强。
这是个不错的成绩,赵斌深以为傲。甚至在业界看来,没有赵斌数年来的苦心经营,如今的投行市场根本没有这家券商的一席之地。
“他非常激进,对待兄弟们毫不吝啬。”一位同行在评价赵斌时如是说。
为了迅速扩大公司的投行业务规模,赵斌一度疯狂地高薪挖角保荐代表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知名的金融猎头公司均握有赵斌所在公司的长年订单。
在赵斌的主持下,其所在公司保荐代表人数量剧增至目前的数十位。不过,相对于有限的业务规模,庞大的保代团队费用令投行业务入不敷出。
但在赵斌看来,这只是短暂的困难,黎明与辉煌就在眼前。于是,赵斌一方面主张对外延揽项目上坚决血拼到底,一方面将绝大部分项目的收入分给了手下。
在投行业内,这是一种典型的激进打法。只要股东能够承受成本,最终很有可能赢得胜利。毕竟,未来A股IPO市场仍然是一块很大的蛋糕,竞争制胜的关键在于看谁拿刀切得快,而不在于看谁拿刀的动作有多么标准。
很多投行的崛起已经很现实地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东部某家中小投行数年前在开展业务初期,甚至一度打出免费做项目的招牌,由此在短期内业务规模迅速做大,如今这家投行活得非常滋润。
团队有了,机制有了,对于赵斌来说差的只是时间。然而,手下兄弟无情的“背后一刀”将赵斌的梦想化为齑粉。
这是赵斌几个月前从其他投行挖过来的一个老资格保代,该保代就职后迅速与公司股东打得火热,并就赵斌这种激进且费钱的打法在股东面前颇多微词。
股东经过盘算认为,投行的业务体量与费用支出明显不匹配,有损自身利益。于是股东决定,赵斌保留副总裁职位,但不再主管投行业务,改为主管其他边缘性业务。
功亏一篑,赵斌无限失落,并萌生去意。对他而言,现在来看和兄弟们一起联手跳槽只是早晚的事情。
事实上,类似于赵斌的这种“投行生存反思录”经常上演。在投行圈内,没有永恒的雇主,只有永恒的利益。
君不见,每年有多少个投行大佬因利益分配不公,被昔日兄弟举报而身败名裂或深陷囹圄;君不见,每年有多少个投行团队因与股东貌合神离,最终选择集体跳槽另觅明主;君不见,每年有多少家投行因违规操作被采取监管措施。
2011年的投行,注定是一个具有划时代借鉴意义并值得反思的行业。蛋糕大了,相应的行业应该怎么发展壮大,这不仅仅是一个投行专业人士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