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生科、新大地、天能科技等案件的爆出,把近年来投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管理缺失、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放到了
后有追兵
IPO停滞让投行业遭遇发展瓶颈
2013年可谓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多事之秋。一方面,万福生科、新大地、天能科技等案件的爆出,把近年来投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管理缺失、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放到了聚光灯下;另一方面,IPO的停滞,也让投行业遭遇了发展的瓶颈。
纵观中国投行业的发展脉络,尽管有过几次高潮迭起,但从未跳出过对IPO业务的依赖。随着传统通道业务空间收窄以及行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剧,投行粗放式、单线条的业务模式也 渐渐走向尽头。
探索一条可持续、高质量、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改革之路,已经成为投行业界的共识。从“通道型投行”向“交易型投行”转变,也被视作业务革新的必由之路。破除IPO发行过程中的弊端、赋予承销商更多自主权利,也成为当前中国投行人迫切的心声。
事实上,经过最初阶段的思考和摸索,投行业精细化、立体化、持续化这三大服务模式的转型趋势已经隐隐可见。
出路
投行业精细化、立体化、持续化三大服务模式转型趋势隐现
从扁平到立体
当前投行新业务品种不断丰富,出现了配套融资、主动创造的交易性财务顾问服务等新兴模式,投行客户的融资需求已具备多样化、立体化的选择,包括私募股权融资、中小企业私募债、新三板定向募集、IPO等。
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特别是创业板推出后,面对突然激增的IPO市场容量和大量如潮水般涌现的项目机会,国内众多保荐机构在业绩和利益的驱使下,“跑马圈地”,大干快上,出现了仓促上马的浮躁风气。在此过程中,投行的业务导向已经完全“通道化”。
简单粗放的外延扩张,是“通道制”投行在业务发展模式上的显著特点。
“以前做项目,都是奔着上市而去的,而且上市是唯一的目标,在这过程当中很少会考虑企业其他方面的需求。”一位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保荐代表人对此深有感触,“不过由于通道本身附有较大的政策红利价值,能够带来足够丰厚收益,在此情况下,我们的主要精力是放在通过对通道资源的争夺和不断提高通道周转率和利用率,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IPO陷入停滞、行业竞争环境恶化以及监管层严控质量关等新变化的出现,原先粗放式的扩张模式显然难以为继。
“现有的项目条件下,要想挖掘新的赢利点,必须对项目本身下功夫,强调‘精耕细作’。”东吴证券某投行团队负责人表示,“这里的精耕细作有两层意思:一是在项目质量的控制上,要制定更高的要求,比如对财务数据真实性的把控能力要加强,此次证监会的财务核查也释放出这样一个监管趋势;二是在项目价值的挖掘上,要多元化,比如一个拟上市项目,从最初的改制到最后的上市,其每一步中有价值可挖的地方,我们都要花工夫去想、去做。”
这种“精细化”的运作思路,其实也是投行整体服务理念转变的表现。经历过阵痛的平安证券就提出了“交易型投行”的概念,所谓交易型投行,是从原来的以项目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运作转变,从生产线到产业链转变,从单一赚取通道收益,向纵向挖掘客户长期持续价值及横向扩展多元化的价值增值转变。
不难发现,当前投行新业务品种不断丰富,出现了配套融资、主动创造的交易性财务顾问服务等新兴模式,投行客户的融资需求已具备多样化、立体化的选择,包括私募股权融资、中小企业私募债、新三板定向募集、IPO等,还可以通过借壳上市、第三方购买资产等重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
“这些变化对投行业务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原先扁平化的服务模式要向立体化延伸。”南方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据该投行人士透露,其公司于投行部门下面新设立上市顾问部,对于任何有进入资本市场需求的企业,向其提供上市顾问、专项培训、私募融资顾问、中小企业固定收益产品、多层次资本市场进入、改制重组、IPO、并购等整体服务,目前已初见成效。
实际上,“立体化”的概念还不局限于此。比如在筛选项目时,不再只盯着拟上市项目,只要可以为其提供服务的企业,都被纳入客户范畴。另外,加强与公司其他部门的合作,建立多渠道的服务体系,比如在提供单一的财务顾问服务的同时,还将理财、研究咨询等其他服务纳入进来。
有投行人士表示,服务精细化、立体化、持续化,将成为未来投行转型的主要方向。不过这三者并不是并行的,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
“未来投行可能不再以获取承销收入为主要业务目标,而是作为公司最重要的基础资产引进者,为公司引进优质客户与资产,并通过持续的服务和交易安排,包括与公司内部固定收益、资产管理、投资交易等条线,以及集团范围内银行、信托、产险、寿险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协同和合作,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赚取长期持续、多元化综合收益。”平安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粗放到精耕
以前做投行的只需要具备两个能力:一是项目承揽能力;二是项目承做能力。新模式下,必然要求投行部门更加精细、慎重地选择项目,更加实质性地对企业进行价值判断,更尽职地发现和披露项目风险
显而易见,走出传统的单一经营思路,建立更为立体化的产品体系、服务体系、风控体系乃至人才体系,将成为业界新的生存法则。
新模式下,必然要求投行部门更加精细、慎重地选择项目,更加实质性地对企业进行价值判断,更尽职地发现和披露项目风险,才能为后续持续、多元化的价值挖掘打下良好的基础。
“资产质量是业务发展、获得效益的内在基础,因此需要特别强调风险质量管理体系的独立性、制衡性。”上述平安证券负责人认为,质量管理部门的定位从依附于投行,向独立于投行、更多站在投行对立面审视、衡量、评估项目转变,帮助发现、检视和整改问题,为后续的长期持续价值增值提供保证。
此外,行业的变化必然导致对专业人才要求的变化,投行业务领域以资格、通道实现梦想的时代在逐步过去,发挥全体人员的创新精神、动员全体人员追求新的梦想将成为投行业务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前做投行的只需要具备两个能力:一是项目承揽能力;二是项目承做能力。而做材料的方式也非常粗放,很多细节方面的东西不去深究,然后抱着一个侥幸的心理上报材料,等待过会。”某保代坦言。
如今凭借这样的“三板斧”打天下肯定是行不通了。“比如客户提出想要发中小企业私募债,但你对这个业务压根就不了解,还怎么去为客户做好服务?”上述保代表示,“而且通过这次财务核查,我们也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有些方面的知识能力需要赶紧补足,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趋势。”
“投行专业能力在融合与竞争的时代越来越重要,没有专业能力,将被融合;没有融合别人的能力,将失去现有阵地。”某中型券商投行负责人直言。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配套的激励机制也必不可少。有券商表示,以往以项目提成为导向的激励方式,容易造成投行人员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及非正常流动。
“从分配标准和导向上看,可以采取公共奖金分配和考核晋升都不完全与当年实现收入挂钩的方式,而是综合考虑引进的资产质量、与其他业务线的协同价值贡献度、风险扣分项及风险预警奖励等;从发放方式上看,强调‘风险连坐’、‘奖金递延’,同时出现风险和责任事故要停发当年甚至追溯扣发过往已发的奖金。”上述投行负责人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大家更重视项目质量和长远综合价值的挖掘,选择真正适合资本市场的产品,同时对风险在源头上加以把控。
呼唤政策松绑
目前我国同比例配售新股的方式下,无法利用承销商对于股票的分配权进行信息的甄别与信息激励,使得IPO定价效率难以实现提高;加大承销商自主分配IPO股票权利为核心的发售、定价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有投行人士认为,“万福生科”事件的发生,有投行领域普遍存在忽视风险的行为失范因素,也有IPO市场快速发展之下制度缺失因素。
“目前我国同比例配售新股的方式下,无法利用承销商对于股票的分配权进行信息的甄别与信息激励,使得IPO定价效率难以实现提高。”中信证券分析师毛长青认为,加大承销商自主分配IPO股票权利为核心的发售、定价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业内人士建议,可从两个方面对定价机制进行改革;一是逐步取消同比例配售,放宽各个询价机构获得配售的比例,将分配股票权利逐步发放至承销商;二是制定某些针对发行价过高的惩罚措施,例如要求发行人在发行时向投资人附加发行长期认沽权证,降低发行人在IPO时定高价的意愿。
“其实在承销保荐这一环,可以参考国外类似高盛的模式。即投行不再完全扮演一个通道商的角色,而是通过自主分配股票,实现上下游资源的合理对接。收入的主要来源也不是承销佣金,而是下游客户的利润分成。这无疑将从根本上改变投行原有的收入模式。”上海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总经理表示。
“投行不能只是一个执行者,保荐代表人也不能只是一个守护者。”在制度层面给予投行更多政策支持和自主权利,也成为业界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