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1%,连续5个季度增速回落。数据公布后,有市场人士担忧经济增速是否会形成惯性下跌,而更多业内人士则认为,一季度GDP增速放缓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是符合预期的,中国经济无需担心降速过猛。中国经济正面临巨大的结构调整压力,不应纠结于增长速度,而要着眼于推动转型,这样,中国经济才能创造持续增长的奇迹。
降速放缓符合经济规律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由于节日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第一季度的数据通常是参考意义大于对全年经济走势判断的依据作用,由于对政策的博弈心理,各方仍然对第一季度的数据表示了高度的关注。实际上,综合各方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在转型过程中适当放缓是正常的、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左小蕾分析说,今年的两会上,把政府引导性的增长速度下调至7.5%,已经释放出经济适度放缓的信号。从国内经济环境来分析,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房地产和产能过剩的宏观调控,带来投资增长适当放缓,这些影响在数据中已经体现,比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回落。此外,充分考虑了欧债危机对出口市场的影响,相关方面已经把进出口总额的平均增长指标从去年的15%下调至10%左右,减少了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以,增长率的放缓是有序的。
今年会呈小“V”字型走势
在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看来,预计中国经济全年将呈现小“V”字形的走势。
张茉楠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全球经济“弱增长”的大格局下,中国一季度GDP增幅回落凸显中国经济深层次调整的巨大压力。预计二季度增速可能还会往下走,不会出现大幅下跌,可能会滑落到8%左右,这将是全年的底部,预计到三四季度增速将会再往上走。
左小蕾认为,投资增长与出口增长放缓是第一季度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这两方面的有所放缓与结构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一致,而且20%左右的投资增长,8.1%的经济增长,匡算的2.46的投入产出比,较去年的2.6有所优化,显示经济增长的有效性有所改善。
左小蕾指出,央行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1万亿元,同比多增3320亿元,说明季节性因素影响已经调整,信贷增长已经恢复正常。3月份信贷数据增长显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以及相关的投资需求恢复,增加了未来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另外,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经济稳定的重要指标。3月份CPI同比增长3.6%,虽然比2月份3.2%的水平增长0.4个百分点,但价格总水平仍然在4%或者说可承受的水平之下。还有,PMI(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4个月增长,显示经济逐渐稳定增长的态势。
“如果接受中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合理放缓,第一季度呈现的是今年开局的平稳势头。”左小蕾说。
降速需警惕“投资救市”
张茉楠指出,虽然近期中国经济“滞胀”和“硬着陆”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从经济基本面角度看,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并不大。如果中国为保增长而延误经济转型的时机,那么,未来随着中国低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滞胀”恐怕就不止是一种“恐慌”而是现实。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高成本阻力,增加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才是根本的路径选择。
“从世界经济当前和动态环境分析,现在是中国经济转型难得的时机。”左小蕾说,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恢复和调整过程中,不论从短期减少贸易摩擦还是外需不振倒逼加工贸易企业调整的角度,增长方式转型都是最佳解决方式。
左小蕾认为,今年经济的平稳增长和未来的持续增长,需要在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有效需求上做大文章。短期内,扶持中小企业、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增加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支持,都可以创造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中长期来看,科学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同层次的服务业消费的供给增长、高端制造业的升级、传统产业的整合,将创造持续的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成为未来持续平稳增长的新增长点。
左小蕾特别强调,当前绝对不能以过高的经济增速为目标推动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否则将可能再次泡沫化,中国经济的无效增长,可能把好不容易平稳的通胀水平推高,带来经济更大的不稳定。